近期气温攀升、降雨增多, 蚊虫孳生环境显著增加, 登革热传播风险升高。 登革热是全球重要的虫媒传染病, 传播速度快, 在我国属于乙类传染病。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疫情, 保障市民健康, 疾控专家为您详解登革热防控要点。
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其主要通过携带病毒的媒介伊蚊(主要是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俗称“花蚊子”“花斑蚊”)叮咬传播。该病不会通过日常接触(如握手、拥抱)、呼吸道飞沫或食物传播。我国大部分地区(除新疆、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外)均有媒介伊蚊分布,具备传播条件,夏秋季(尤其是8—9月,南方如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等地为5—11月)是发病高峰。
登革热有哪些典型症状?
感染登革病毒后, 典型的临床症状可概括为 “高热+三痛三红+皮疹”: 突发高热:体温可迅速升高至39℃,持续3—5天后骤退。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双峰热”(退热1—3天后再次发热)。 三痛:剧烈头痛、眼球后痛(转动眼球时尤其明显)、肌肉关节痛(全身酸痛)。 三红:面部、颈部、胸部皮肤明显潮红。 皮疹:通常在病程第3—6天出现,多为四肢或躯干的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 其他:可能伴有恶心、呕吐、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绝大多数患者属于轻症, 可在1—2周内痊愈。 但少数患者(尤其是二次感染者) 病情可能迅速发展为重症登革热, 出现严重出血 (如牙龈出血、鼻衄、 呕血、黑便、皮下大片瘀斑)、 休克(登革休克综合征) 甚至危及生命。 登革热的症状和流感、 基孔肯雅热有什么不同? 这三种疾病在初期都可能有 发热、疼痛、乏力等症状, 容易混淆, 但关键区别点如下: 登革热:蚊虫叮咬史+夏秋季+突发高热+三痛(尤其眼球后痛)+皮疹+潜在出血风险。 流感:接触史+冬春季+显著呼吸道症状。 基孔肯雅热:蚊虫叮咬史+夏秋季+突发高热+极度剧烈的多关节痛/肿胀/僵硬(远超登革热)+皮疹+关节症状长期化风险高。
哪些情况下要怀疑 自己得了登革热?
如果您符合以下任意一种情况, 并出现突发高热, 伴随头痛、肌肉痛、关节痛、皮疹、 面部潮红等症状中的至少两项, 就应高度怀疑登革热:
1.发病前14天内:曾在登革热流行国家和地区(如东南亚、南亚、拉丁美洲、非洲、西太平洋地区的热带和亚热带国家)旅行或居住。
2.发病时:您生活、工作或活动的社区、街道,甚至城市范围内,已有登革热疫情发生或被官方通报。
怀疑自己患了登革热该怎么办?
一旦怀疑感染登革热, 请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严格防蚊隔离:这是最重要的一步!立刻留在室内或有良好防蚊设施(纱窗纱门、蚊帐)的地方。即使去医院途中,也要做好防蚊措施(喷洒驱蚊剂、穿长袖长裤),防止被蚊虫叮咬而传染给他人。
2.尽快就医:立即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避免自行服用退烧药(尤其是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等相对安全的药物退热止痛。
3.主动告知:务必主动、详细地告知医生您的旅居史(近14天去过哪里)、可能的蚊虫叮咬史以及居住地周边是否有登革热疫情。这有助于医生快速准确诊断。
4.休息与补水:在就医前后,注意充分休息,并补充足够水分(口服补液盐或清水)。
患了登革热该如何治疗?
目前尚无针对登革病毒的 特效抗病毒药物。 治疗原则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 密切监测病情、 及早识别和处理重症征象:
1.轻症治疗:充分休息。鼓励口服补液(水、果汁、口服补液盐ORS),防止脱水。呕吐严重或无法口服者需静脉补液。严格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退热止痛。禁用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因其可能增加出血风险或导致胃黏膜损伤。患者及家属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特别是发热第3—7天(退热前后),是重症风险最高的“关键期”。
2.重症登革热的识别与救治:出现以下情况提示可能发展为重症,需紧急送医:持续剧烈腹痛、持续呕吐、烦躁不安或嗜睡、明显出血倾向(牙龈自发性出血、呕血、黑便、皮下大片瘀斑、月经量过多等)、尿量明显减少、呼吸困难、四肢湿冷、皮肤花斑、脉搏细弱(休克早期表现)、肝肿大(肋下>2cm)。
疾控专家特别提醒 预防是关键!
一是做好防蚊灭蚊, 二是清除蚊虫孳生地, 三是配合有关部门开展防控工作。 预防登革热,人人有责! 让我们行动起来, 从清除身边每一处积水做起, 共同构筑防蚊灭蚊屏障, 守护您和家人的健康!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