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婴幼儿常见传染病,每年夏季是其高发季节。那这种病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有哪些?又有什么临床表现?该如何预防和治疗呢?6月15日,记者采访了区疾控中心。
据介绍,该病隐性感染率高,显性感染症状一般轻微,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亦可通过飞沫和呼吸道传播。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咽痛,口腔内疼痛和皮疹,在手、足、臀、膝部出现丘疹、疱疹,可自愈,不留痂。一般仅需对症治疗,预后良好。少数病例可有脑炎、心肌炎等并发症,个别危重病人可因多种原因导致死亡。
具体看来,患者、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被患者的粪便、唾液、咽部分泌物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直接接触患者穿破的水泡亦会传播病毒,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患者的粪便在数周內仍具传染性。
传染性方面,人群普遍易感,受感后可获得免疫力,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为主。本病常易在幼托机构中发生集体感染,院内交叉感染等也可造成传播。由于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
该病潜伏期一般为3-7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
区疾控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治疗上主要以对症处理为主,在患病期间,加强患儿护理,做好口腔卫生,食物以流质及半流质等为宜。因手足口病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等,故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就诊、复查进行检测。
目前,无特殊预防方法,疫情控制的主要措施是做好病人粪便等排泄物的处理,一般不需对接触者采取医学措施。托幼等单位做好晨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对被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玩具等应消毒处理,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在手足口病流行时,特別要勤洗手,搞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预防病从口入。目前已经有针对EV71型手足口病的疫苗,市民也可视情况进行接种。
来源/三峡讯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