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正值夏季,打雷下雨时常能见到。
近日,浙江宁海一女子在骑电瓶车赶路的过程中,不幸被雷电击中身亡。据媒体报道,当地当时并未下雨,但天空明显有乌云。没有下雨,也有被雷击的可能?
近日,重庆市气象台防雷中心主任许伟在接受采访时,对此做了解释,他还提醒,重庆市民在夏季雷电高发的时期,要注意主动避险。
打雷和下雨成因不同,“晴空霹雳”有可能
“打雷和下雨形成的原因是不同的。”许伟介绍,虽然雷电与降雨往往伴随,但没有降雨的情况下也可能出现雷电。
没有下雨,但天空有乌云(即积雨云或者雷云),在达到击穿的临界条件下,云层和地面之间还是会放电,也就是发生闪电,这时候仍然有被雷击的危险。
浙江这位女士发生的事情可能就是这种情况,而且她骑车处于移动状态时,是更容易被雷电“选中”的。
甚至有一种较为极端的情况,没有下雨,天空是晴朗的,也有可能发生闪电,有成语叫做“晴空霹雳”,讲的其实就是这个事。
出现“晴天霹雳”现象,是由于闪电发生的放电通道从较远的积雨云中水平延伸出来,在晴朗的天空中经过相对较长的距离(据文献有的甚至长达20多千米)后向下击中地面。
目前重庆处于雷电高发期,冬季极少发生雷暴天气
前段时间,重庆被暴雨侵袭,伴随着打雷闪电,给人们出行造成不便。许伟说,7~8月正是重庆强对流频发的时期。
据数据显示,2008~2020年,重庆1月、2月地闪较少,平均每年1月、2月监测到地闪分别为34 次、631 次,从3月开始地闪逐渐增多,到7月到达顶峰,达5.87×104次,9月开始地闪快速减少,到12月减少到4.3 次。
其中地闪主要发生在4~9 月,占全年的94 %,7~8 月为地闪高发期,两个月占全年的57.9 %。
7~8 月也是重庆强对流频发的时期,这是因为盛夏时节对流旺盛,0℃层高度较高,所积累的不稳定能量增强,对流活动向上发展,这有利于云内冰晶、霰粒等相互碰摩擦后在不同部位形成正负电荷累积,最终形成闪电。
12月至来年2月(冬季)发生的地闪很少,只占占全年地闪的0.33 %。
许伟称,冬季我国主要受大陆冷气团控制,空气寒冷而干燥,加之太阳辐射弱,对流天气很难产生,极少发生雷暴天气。
重庆雷电多发区在山脉交汇处,迎风坡雷暴较多
“雷电的发生与下垫面的水分含量、电导率和空气的大气成分分布有相关性,这些因素是首要重要条件,但重庆也有自己特殊的情况。”许伟称,重庆在中国的同纬度地区,地闪次数算比较多的。
从闪电观测数据来看,地闪密度大值区多集中于山脉的交汇处以及渝西的台地-丘陵向山地的过渡地带。
例如:
江津—渝北中心位于中梁山、南山之间,华蓥山、龙王洞山、铜锣山以南,并沿铜锣山与南山之间的缺口向东延伸;
开州—万州中心位于大巴山与铁峰山、精华山等平行山列的交汇地带;
忠县—石柱中心位于挖断山和方斗山的交汇地带;
大足—荣昌中心位于台地—丘陵向山地的过渡地带。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地形的强迫抬升作用使得对流发展可使局地降水增强,也能够作为中小尺度对流系统的触发机制,造成不稳定能量释放,因此在山区的迎风坡雷暴较多。
雷击造成的死亡案例都在户外,大部分在乡村
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全市雷电灾害事件年平均9次,10年间共造成15人死亡,25人受伤,这些雷击造成死亡的案例都发生在户外,而且,这些伤亡事件有93%发生在乡村。
“在防雷上,城市和乡村有不同的侧重点。”许伟说,城市高层建筑多、防雷装置相对较为完善。但各种电气电子设施设备也较为密集,雷击风险较高,且一旦遭受雷击可能造成较大的经济财产损失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首先建筑物的防雷装置一定要“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还要按照规范要求安装、并经过严格的竣工检测才能投入使用。同时使用者在平时要注重日常维护、定期检测等。
“农村地区地形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经济发展状况差别较大。”防雷装置安装存在较大安全隐患,而且农村留守老人多、儿童多,相对来说,对于防雷常识的了解、防雷技能的掌握上比较欠缺。
许伟提醒,新建的农村住宅应考虑尽量安装防雷装置,特别是处于山顶、水陆交界等地域以及常年雷电多发地的房屋。在线网布设、太阳能热水器安装等等情况时,要考虑到防雷的问题。
“不管在城市还是农村,都要主动关注雷电灾害预警,大家要提升防雷减灾,应急避险技能,尤其是户外情况下遇雷电的避险技能。”许伟强调,一般情况下,雷击风险存在时,首先是争取进入相对安全的室内。如果来不及,尽量避免靠近高大物体,避免快速移动,能静止下来更好,避免自身成为突出物。
来源/上游新闻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