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生活

标题: 万州这些渐渐远去的老手艺,你还记得多少? [打印本页]

作者: 生活君    时间: 2020-9-7 12:44
标题: 万州这些渐渐远去的老手艺,你还记得多少?
本帖最后由 生活君 于 2020-9-7 12:45 编辑

万州的发展日新月异,越来越多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大街小巷的店铺也在进行着快节奏的迭代更替。

那些曾经熟悉的老店铺、老行当,好像带着那个时代的印记,开始慢慢淡出我们的视线,但它承载的那份文化、凝固的那份记忆、保留的那段岁月,却让人久久不能忘却。

[attach]33567[/attach]

周师傅的修表摊在高笋塘开了有23年,因为技艺精湛被很多人熟知,每天来修表的人也是络绎不绝。

[attach]33568[/attach]

[attach]33569[/attach]

[attach]33570[/attach]

不管是烈日炎炎还是刮风下雨,周师傅一年有350天都在这里,他说,很多老顾客都是专门从五桥、周家坝跑过来找他修表,不能让人家白跑一趟。

[attach]33571[/attach]

[attach]33572[/attach]

精修钟表的人心细如发、心静如水。他们让凝固的时间行走,而自己却仿佛停留在时光之外,周师傅的手艺人生正是这样,在流动的时间里,让这份手艺传承久远,让匠艺之心“嘀嗒嘀嗒”永不停歇。

[attach]33573[/attach]

位于五桥老街的这家剃头铺由70岁的李元和丈夫两人经营,李大娘十几岁开始跟父亲学习手艺,经营这家店已经五十余年。

[attach]33574[/attach]

[attach]33575[/attach]

[attach]33576[/attach]

借助推子、刮刀、剪子等简单工具,李大娘按照客人的要求,十指运动,左右配合,工具轮番上阵,上下兼顾、协作,半个小时后,由长变短,面目一新,耳鼻舒畅,精湛的手艺向人们诉说着,其实并不是万事开“头”难。

[attach]33577[/attach]

[attach]33578[/attach]

五十多年来,李大娘从来没有想过转行,做得越久,越是舍不得,她说,虽然每天剃头赚不了多少钱,但给街坊邻居们提供了很多方便。

[attach]33579[/attach]

露簟荻竹清,风扇蒲葵轻。老一辈的人大都手巧,拿起竹簚条随便几下,就能编出许多花样来。

[attach]33580[/attach]

[attach]33581[/attach]

竹匠绝对是个精细的手艺,要根据不同的竹子材料做出不同的产品。就拿篮子来说,品种就很多,有大花篮、腰篮、菜篮等等。而毛竹、淡竹、桂竹、水竹等材质编出的竹篮质地又全然不同。

[attach]33582[/attach]

[attach]33583[/attach]

听老人讲在竹编最繁荣的时候,是很多人家里的经济来源,家家户户的巧手都会在农闲时编一些日用品来补贴家用。后来随着各种塑料制品等越来越多,竹编逐渐没落,现在鲜少有人会了。

[attach]33584[/attach]

同样在五桥老街,杨荣忠的修理店也有二十多年的历史。杨师傅从小就喜欢修修补补,他说一般的小家电出点问题修了还是可以用,节约钱。

[attach]33585[/attach]

[attach]33586[/attach]

[attach]33587[/attach]

[attach]33588[/attach]

杨师傅感慨到,以前的人,东西坏了会想到修补,现在的人,东西坏了只想着换......尽管修理店的生意一年不如一年,杨师傅依旧选择默默坚守着这个店铺。他坚信,只要被需要,就会发着光。

[attach]33589[/attach]

[attach]33590[/attach]


[attach]33591[/attach]

这些老手艺人
历经了岁月变迁、俗世沉浮,
却依旧初心不改。
或许这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任他世事如刀、烈风霜月,
我自岿然不动、心如磐石,
择一事,终一生。

[attach]33592[/attach]

岁月有冷暖,手艺无冬夏,
每一种手艺的背后都是一种人生。
这些指尖上的艺术,
永远都有冰冷机器无法取代的珍贵,
愿这些传统的手艺能保存下去,
带给我们“钢筋水泥”之外的温暖。

来源/平湖万州




作者: 牟老夫子    时间: 2020-9-8 09:56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很多传统手艺将进入历史博物馆,令人感动呀!





欢迎光临 万州生活 (https://www.awanzho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